故裏風釆

水頭江崎吳氏宗祠

      江崎村位于南安市水頭鎮區南面,舊屬南安四十都,地處石井灣內,與晉江東石鎮隔海相望,是晉江南安歷來人文商賈交往的主要古渡口,水陸交通便捷。全村吳氏人口占70%,達兩千多人。

 

      江崎吳氏屬入閩清溪支派,始祖肇基公于明末由晉江東石鎮坑園徙居水頭江崎。繁衍至今已二十五世,現本鄉人口二千五百多人,并衍派至水頭康店、後邦、上郎、上圳、田中、托坂、蘇厝、雲霄城關及世界各地,在臺灣臺南港仔尾,澎湖鎮廣港等地約有江崎吳氏的分支,這些在族譜內均有江崎吳氏的分支,這些在族譜內均有詳細記載。吳氏清溪字行:世必孟仲淑,奮隆征錫御,翼亮昭文德,丕繩振武功。

 

      江崎吳氏宗祠始建于清初,座北朝南,為石木結構,清風格建築。曾于一九四二年重修,最近一次于一九九九年按原向原規模重修。現宗祠占地一百八十多平方米,建築煥然一新。

南安水頭山前鄉吳氏

          山前頂鄉轄屬于南安市水頭鎮,地理位置得天獨厚,福厦公路沿邊而過,歷來就是經濟繁榮地帶,是一處富庶之地,這裏歷代生息着一脉吳氏族人。開基祖潜公,自河南入閩,一世祖然公開清溪派,二世祖燕翼公開基山前頂鄉。現有人口六百多人。頂鄉吳氏宗祠位于水頭地界國綫280公里處。坐甲向庚兼卯酉,背依奎峰山清水秀。曾在一九二八年進行重修,一九九八年九月頂鄉吳氏后裔成立頂鄉公益事業建設董事會,以原基原向增設下落進行重建。宗祠重建后二落三廳中天井建築,建築面積為貳佰肆拾捌平方米。原磚砌墻壁改用雙行條石機砌對叠。屋脊皆以堆、剪、雕、書、大廳頂厝脊雕雙龍搶珠,下廳頂厝脊正面雕雙鳳朝牡丹,大門兩側用青石浮雕雙龍搶珠,八仙帶騎細厝頂兩小亭雕張飛戰馬超等,頂層用樟木雕人物、鳥、獅、象圖刻。千姿百態、雄偉壯觀,宗祠前石廳采用方石鋪就,石庭左右兩邊加建一米高石欄杆圍墻,成為一體龐然建築物。概言之:徇麗千巧,磅礡壯觀,美不勝收。

南安官橋吳氏

       官橋地處晉南接壤之墟,福厦、溪安公路輻奏之匯所在。自古多鬧市,人烟密聚,居于斯者日衆。官橋村現轄后曾莊、蘭橋、前曾莊三個自然村。

 

      官橋吳氏宗祠,乃清康熙年間,朝任尚書禮科公、詩梅麓者,擇官橋設墟造寨,營建府第,并建家朝奉祀延陵始祖季札公聖像。首樹本枝尊祖宗、敦親睦族之示範,歷經百余年,本宗人丁不衍,族裔綿綿,家朝狹隘,已然不足以奉祀諸房祧之列祖列宗。迨至清光緒年間,蒙承祖居地磁宗親之資助,擴家朝為宗祠,接納進主以祠祀,共蔗舉春秋之奠。

 

      顧以宗祠,因年久失修,漸以傾圯,至五十年代后即毀墜陵夷,逐使建墟古迹蕩然無存。

 

石獅坑東吳氏

 

          從石獅市區出發,驅車沿着通往永寧筆直寬闊的水泥大道,四五公里的路程,一眨眼便到了坑東村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  坑東人往菲律濱,主要集中在宿務。這與坑東村吳氏第19世吳益閑開拓宿務的創業活動有直接關係。益閑,字靜修,號逸亭,生清嘉慶二十五年(公元1820年)。當其30歲(道光二十九年,即公元1849年)時,『經跋涉適南邦,極呂宋(今菲律濱)之南,日‘夙霧’,(即今‘宿務’引者注)』。當時的菲律濱,尚得開發,而最南端宿務,社會經濟更為落後。靜修登岸時,見到的是『遊迹罕至,顧影無儔』的一片荒涼景象。但靜修并不氣餒,『以『男兒志在四方』之大志,不氣餒,以『男兒志在四方』之大志,不怕艱難險阻,團結當地居民,開辟草萊,含辛茹茹,站穩了腳跟。之後,他『于是牽率里人,服賈經營』,坑東人率往宿務謀生。至今,在宿務的社會經濟中仍然占據着舉足輕重的地位。坑東別稱『古東』。在《古東吳氏族譜》中,明確記載着上述這些情況

 

石獅山雅吳氏

       吳姓皆奉泰伯為開姓始祖,五代天德間,吳氏一支從王審知入閩,寄迹南臺興化塘下,後徙晉江龜湖象畔嘉埭,遂卜居于此,象畔始祖號十一郎,傳至十二世吳達齋,自龍淵徙至新錦,是為新錦肇基始祖,新錦現名為山雅。

 

       山雅吳氏歷世蕃衍,人丁昌盛,相繼傳至石獅、永寧、石碼、安海、泉州、觀下巷、山邊、塘邊、 蓮塘、福州,乃至臺灣、香港及至東南亞各國。

 

       山雅吳氏宗祠創建于明萬歷元年(公元1573年) 建于村南,奉祀先祖靈位。然于明清之交毀于兵燹。1947年,在旅菲放賢贊續、五福、聖楣、贊鏗、文忠、德來等人的倡議、捐資下,宗祠得以重建。然經過幾十年滄桑,宗祠亟待重修,幸旅菲僑親吳文炳先生對此非常重視,其倡議重修,終于1991年重

建告竣。

石獅後垵金山吳氏

         後垵村位于石獅市區東北面,現轄屬于石獅市寶蓋鎮,是泉南著名的僑鄉。這裏山環水繞,環境優美,歷來就是一處經濟繁榮、文化發達之處。這裏世代生息着一脉吳氏族人,後垵吳氏宗祠也座落其間。

 

         后垵吳氏始祖平庵公自河南光州固始徒居龜湖。歷經數百年蕃衍生息,至今已傳二十六世,本鄉人口二千多人。并分支至石獅松茂、新湖、寬仁、羅山塘市、安溪及港、澳、臺、東南亞各國逾萬人。

 

石獅湖邊吳氏

           石獅湖邊村,現名新湖村,雅號玉湖。湖邊位于著名僑鄉『姑嫂塔』下,歷史上有過『湖邊吳』之雅稱。現村人口四千多人,有一千多户,分為村民小組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 湖邊吳氏開基始祖吳訓公,乃元朝至正甲辰科(公元1364年)拔貢。誥授文林郎,不任。得少林勇慧净上人秘授絕技,是為文武雙全,詩書畫刻皆精通。公字導輔,號頑石山人,享壽98歲。著有《鏤雕文鈔》十卷,是位雕刻名家。衹可惜歷史悠久,現著作已失傳。

 

        現海內外湖邊開基祖吳訓公的裔孫計五千兩百餘人,其中國內有三千餘人;旅居海外的菲律濱、加拿大、美國、新加坡、澳大利亞等國家以及臺、澳、港地區共計兩千一百餘人,可謂瓜瓞綿長。

 

晉江羅山候林吳氏

          候林,俗稱後林,轄屬于晉江沛山羅山鎮。候林地理位置顯要,前拱靈秀,後坐清源,據後車之首,傍沙塘之賓,是晉邑著名的富庶之鄉。      

 

晉江東埔吳氏

           東埔村位于晉江市英林鎮西南方向三公理處,是著名的僑村,擁有海外人口1000多人,主要分布在香港、菲律濱、美國等地。這些年來,僑親們不忘故土,懷着縷縷鄉情熱心捐資支持家鄉公益事業。菲律濱僑親吳永德先生創下宏業後回到魂牽蒙繞的故鄉,毫不猶豫地捐出五萬元拆建村中小學。1996年,在村書記的帶領下,臮僑親又踴躍集資60多萬興建村小學新校舍,其中吳永德先生之子吳遠棲先生捐資30多萬元;2003年,20多名海外華僑共同捐資80多萬元興建祠堂;2004年、2005年六一節,海外僑親們分別捐資13、17萬元用于村中的教育事業;如今,東埔旅菲同鄉會會長吳輝漢先生捐資40萬元用于宗祠公益,吳遠棲先生和衆菲律濱、香港同胞也一起捐資了90多萬元投入其中。

 

晉江東華吳氏

           東華村系屬晉江市深滬鎮,又名東后,古稱東富后、東湖后。東華就在東湖旁邊,故有名為東湖后,簡呼東后。至于東富后一名,只在軍事地圖上標有『東富厚』皆因部隊軍人聽錯,東富和東湖諧音之誤。現用村名的由來與海外華僑的殷殷關切之情密不可分。據說抗日戰爭爆發之前,東華華僑常回鄉探親,旅菲華僑施維輝僑胞回鄉,感到整個寮內各母鄉都愛冠『華』字,因此他建議將東后改名東華,得到鄉人的贊同。『東華』之名從此沿用至今。

 

        東華村是個雜姓聚居村落,最早是明代陳姓來開基,當時有陳、李、曾、吳、莊、吕、顏、蔡等姓。后其他各姓隨着變遷,紛紛往外搬遷,有的另擇新居,有的投靠同姓。村現有人口一千五百余人。

 

Syndicate content